發表文章

<可麗露>天使之鈴

圖片
可麗露是一種小型的法式甜點。 表層是厚厚焦褐色滿是焦糖的微硬外殼,內部鬆軟帶點嚼勁,味道很有層次感。   頗貴,但好吃,我喜歡 (。ì _ í。)   可麗露( 法語:canelé )名稱語源據稱來自「canneler」,是「歐洲建築物列柱上面的縱向凹槽或溝紋」之意,因為可麗露的特徵便是使用有 12 條縱向溝槽的模型來烘烤,代表「 以凹槽裝飾 」的意思。 有 文章 提到,法文 cannelure 的字源來自於希臘女子垂墜的裙擺圓弧波浪造型。 所以可麗露看起來也很像淑女的小圓裙呢(笑) 此外也有說可麗露像教堂的吊鐘或是修道院的鈴鐺,充滿了宗教意象,因此日本給它一個「 天使之鈴 」的美妙稱呼,認為吃了就能帶來福音。  不得不說日本真的很會想一些吸引人的稱號,增添故事性和行銷賣點 XD   至於可麗露的真正起源並沒有定論,但大致上都會提到修道院。 看了《 洋菓圖典 》會發現很多經典甜點都發源自修道院哩 (○'ω'○) The canelé is believed to originate from the Couvent des Annonciades, Bordeaux in either the 15th or the 18th century.( WIKI ) 據說可麗露發明於 15 或 18 世紀的波爾多聖母修道院,cannele這個詞源自於加斯科涅語,一種在19世紀盛行於波爾多和法國西南部的方言。( WIKI ) 可麗露(Canelé)起源於法國波爾多,最早是修女利用酒莊釀酒剩下的蛋黃,加上麵粉與糖製成的小點心。後來加入香草與蘭姆酒,進一步提升風味,演變成今天外酥內嫩、香氣四溢的可麗露。( 來源 ) 源自於16世紀波爾多地區的修道院 Cannelés de Bordeaux,是法國修女發明的下午茶點心。( 來源 ) 有一說認為起源於 16 世紀修道院製作的管狀點心「canelat」,後來法國大革命爆發,在動盪的局勢中有一段時間無法製作,直到 1830 年才重啟製作,最後進化為這種有溝槽的吊鐘可麗露。( 來源 ) 但在 WIKI 及 這篇文章 皆提到,在離波爾多不遠的地方有個城市叫 Limoges,那裡有一種以麵粉和蛋黃製成的麵包名為 canole。 有人認為 canole 傳到波爾多,用了另一個名字 canaule(也寫作...

<馬卡龍>思念

圖片
   (來源: 洋菓圖典:130道手繪甜點故事 )     《 Pâtisserie. Dessert. Desire. 》第二部才出現的甜點就懶得自己畫了,沒時間 (°∀°)(揍) 馬卡龍( 法語:macaron )應該是大家最耳熟能詳的法式甜點,又稱作瑪卡龍、法式小圓餅。因為用色繽紛、極度可愛優雅,馬卡龍色也成為一種時尚配色方案。 馬卡龍 據信最早出現在義大利的修道院(又是修道院w),當時有位名為 Carmelie 的修女為了替代葷食,而製作出這種由杏仁粉製成的甜點。 1533 年佛羅倫斯公國公主 凱薩琳.德.麥地奇 與法蘭西王國國王 亨利二世(King Henry II) 結婚,公主的隨從、僕人和廚師也陪嫁到法國,把義大利飲食文化和食譜一併帶到法國。 相傳凱薩琳公主由於對家鄉的思念而患上了思鄉病,為了討取皇后的歡心,亨利二世請糕點師傅做出了來自皇后故鄉的修道院所發明的甜點(即馬卡龍最初的雛形),日後小巧精緻的馬卡龍不僅傳遞「思念」,更乘載了浪漫精神,成為法國代表性甜點。 緣由很浪漫,但是看過 凱薩琳 的生平故事後,令我很懷疑亨利二世真有這麼體貼嗎? ಠ__ಠ   總之馬卡龍起源於義大利,名稱源於義大利語單詞 macarone 、 maccarone 或 maccherone 。義大利語 maccherone 是「精緻的麵糰」的意思。 由於馬卡龍的英文單詞 macaroon 經常和 macaroni(通心粉)弄混,因此很多人採用法語的拼法 macaron。 馬卡龍在法國廣受歡迎並經過不斷改造,一些法國城市和地區宣稱他們所產的馬卡龍歷史悠久,種類其實相當多樣。( 參考 )    (來源: 洋菓圖典:130道手繪甜點故事 )       大家現在最孰悉的馬卡龍模樣,應該是兩片餅殼夾著內餡的 巴黎風馬卡龍 ,又稱為 macarons lisse (lisse 意即「光滑」),也就是第一張圖那樣的馬卡龍。 原本是一片一片分開吃的馬卡龍,變成兩片夾著奶餡的版本,據說是 1930 年巴黎茶館「Ladurée」創辦人的徒弟 皮耶.德斯方登(Pierre Desfontaines) 的想法,但 中文 WIKI 上卻寫是巴黎的糕點師傅 Pierre Hermé 的發明,應該是誤植...

常用英文縮寫

這是我 2012 年在天空部落分享的資訊(好久!) 當時因為老是搞不清楚「何時要加點(.)」、「該在哪裡加點」之類,困擾一陣子後決定整理常用簡寫,至少對我自己很有助益 XD 本以為 Blogger 沒提供表格工具應該涼了(。)居然可以貼表格!讚!   縮寫 全名 解釋 PS.  post scriptum  (= written after) 【拉丁文】附言、備註的意思 根據 The Gregg Reference Manual (by William A. Sabin. 9th Edition. McGraw-Hill),信末簽名後的附言 "PS." 應全部大寫,而 P 的後面不加句點 (不過,大多數的英文字典在 P 的後面都會加上句點而寫成 P.S. 或 p.s.),而 S 的後面可加句點或冒號 (:),然後空一格或兩格。 vs. versus 對比,對抗 (注意點的位置) etc. et cetera (= and so on) 【拉丁文】等等;以及其他事物 i.e. id est (= that is / in other words) 【拉丁文】那就是說,換句話說。目的是用來進一步解釋前面所說的觀點。 e.g. exempli gratia (= for example) 【拉丁文】舉個例子,比如。目的就是用幾個例子來說明前面的觀點。 A. K. A. aka a.k.a. also known as 「也叫…」的意思,通常用在別名 CV curriculum vitae 【拉丁文】簡歷表 Xmas   (= Christmas) FYI for your information 提供給你的資訊。 給你的這資料,可以拿來參考,並當作文件的內容。 FYR for your reference 供你參考。 就是信件裡附的資料,只是給你參考,所以不一定跟你要做的事有關,也就是說這附件的資料,最好是不要用來當做內容。 ASAP as soon as possible 愈快愈好 btw by the way 順便一提 cc carbon copy 副本抄送 LOL laugh out loud 笑出聲來 RSVP 來自法文「répondez s'il vous plaît」的縮寫 意思就是「please respond」,也就...

<提拉米蘇> Cheer me up!!

圖片
    提拉米蘇(Tiramisù)是相當經典的義式甜點,其三大元素為 手指餅乾 、 半流質的馬斯卡彭乳酪餡 以及 巧克力咖啡酒糖液 ,酒精濃度頗高。   在台灣,大部分人應該聽過一段據稱是提拉米蘇起源的故事:   在世界大戰期間,有一個義大利士兵要出門征戰,妻子想為他準備乾糧,讓他帶在路上吃,但不巧家中沒什麼東西可以帶,所以他的妻子就用家中所剩的餅乾、雞蛋、糖等原料做成了糕點,每當士兵吃到這個糕點就能感受到妻子對他的愛。 提拉米蘇意思解釋為:“ Tira ”「帶」、“ Mi ”「我」、“ Su ”「往上」,意即「帶我走」。妻子將熱烈的愛注入在提拉米蘇裡,希望丈夫即使在前線作戰,也能一直惦記著在家鄉的妻子,而自己無法跟隨,就以提拉米蘇待在丈夫身邊,成為他的力量。   市面上許多販售提拉米蘇的商家都會提及這個浪漫典故,「帶我走」遂成了提拉米蘇的浪漫愛語。 很久以前我也聽過這個故事,所以早早就想把它放進作品內,只是確定要寫之前為求慎重還是查探一下,結果找到 這篇文章 ,發現所謂妻子為士兵老公製作提拉米蘇的故事非常可能是杜撰。 其實在義大利文中「Tira」是提/拉,「mi」是我,「su」是上來/起來,所以意思更接近「 pick me up 讓我振作起來/讓我開心起來/給我打氣 」之類的意思。   The name comes from the Italian tirami su ( lit.  'pick me up' or 'cheer me up').   (From WIKI )    因此上述文章中才會提及另一個可能典故的流傳版本:   在文藝復興時代,威尼斯的女人製作這種點心,專門讓她們的男人在夜晚享用,為的就是能夠在夜裡兩人溫存的時候,蛋糕裡的咖啡因能夠起作用,讓男人更衝勁十足。 這是因為傳統提拉米蘇的材料中有咖啡因和酒,可以讓人產生興奮的感覺。Tiramisù 代表「讓我嗨」,帶點淫靡感。   當然這也是杜撰。  事實上 Tiramisù 是直至 1960 年代才「 被發明的傳統甜點 」,由 這篇新聞 中可知:   2021 年 10 月 31 日,在義大利被尊稱為「提拉米蘇之父」的餐廳老闆坎貝爾(Ado Campeol) 以 9...

BG 日作《聖女魔力無所不能》

圖片
        這部好看!真的好看! 在介紹之前先大聲呼籲:如果不想看小說的話, 請看漫畫!!不要先看動畫啊啊啊!!  我一直是看書甚過於看影片的人,所以看過的動畫並不多,有看的通常就是有好評、被推薦才會去看。 因此始終認為動畫可以為平面的漫畫加分。 就算是畫風潦草的原作,轉成動畫也會變得美型、吸引人。   錯了。 大錯特錯 Orz   看過《聖女魔力無所不能》漫畫版很喜歡後,知道有動畫立刻跑去觀賞,期待動畫會有更精彩的展現方式。 如果看動畫之前的我是這樣的話 (○'ω'○) 看了動畫的我會變成這樣 ಠ__ಠ 深深理解為什麼動畫迷都說哪家公司製作很重要、經費很重要、......還真的很有道理。 還以為影響層面只是表現出來的動作順不順暢,原來不止。 甚至還猜測是否因為少女風格的細緻感呈現不出來,才如此尷尬。 然而不久後,看過另一部《輪迴七次的惡役千金,在前敵國享受隨心所欲的新婚生活》立刻推翻這個猜測。 《聖女魔力無所不能》動畫就是純粹的糟而已,沒有其他理由。 在說明為何覺得動畫版糟糕之前,先來講接觸《聖女魔力無所不能》的經過 (○'ω'○)   《聖女魔力無所不能》(日語:聖女の魔力は万能です)是橘由華所著的日本輕小說。2016 年 4 月起於成為小說家吧連載網路版;2017 年 2 月起經 KADOKAWA 發行文庫版,由珠梨やすゆき擔綱插畫,出版至今共 9 卷。 有兩部改編漫畫在ComicWalker連載:第一部是以原作劇情為主,由藤小豆繪製;另一部是以與主角聖同時被召喚的少女御園愛良為主視角的衍生漫畫,由亜尾あぐ繪製。 改編電視動畫第 1 季於 2021 年 4 月至 6 月播映,共 12 集。電視動畫第 2 季於 2023 年 10 月 3 日首播。   (來自 WIKI )   很早以前就經常看到有人談論這部作品,只是當時我對眾星拱月、過於聖母又腦袋不好的「聖女」有點小反感(。)所以沒有興趣看。 後來是因為看到有人說 《異世界的處置依社畜而定》 是這部的 BL 同人版 XDDD 開始對這部作品感興趣,然後又一直被推薦,腦波弱如我便去找來看w 結果不看則已一看驚人,看了欲罷不能啊XDDDDDDDDD 雖然漫畫的畫風有加分但故事真的很不錯❤ 終於懂為什麼這...

<法式檸檬塔>酸酸甜甜的戀愛滋味

圖片
根據 WIKI 資料 檸檬塔(英文:Lemon tart,法文:Tarte au citron)或稱檸檬餡餅、法式檸檬塔、法式檸檬派,是一道由麵粉、奶油與檸檬製成的西方甜食點心。   雖然 WIKI 上寫檸檬塔起源於法國,但大家公認的說法是「 檸檬塔是在法國發揚光大,但並非起源於法國 」。   有人 說檸檬塔最早發跡於地中海一帶。 有人 說最初的檸檬奶油餡是 18 世紀英國新教徒所發明,而後傳到北美洲,再後來某位甜點師將派皮和檸檬奶餡合而為一,另一位甜點師接著嘗試在僅有派皮和檸檬奶餡上點綴蛋白霜......是不同時期的大家合力接續創作出來的甜品。 來自英國的說法是最多人提的。但也沒有定論。 唯一確定的,就是 檸檬塔 Tarte au Citron 是經由 法國南部城市 Menton (譯為芒通或蒙頓)的「檸檬節」而流行起來,並走紅全世界。 每年 2 月和 3 月,Menton 會舉辦一個絕對不容錯過的盛大慶典-- 檸檬節(Fête du Citron) 。這個節日至今已有80多年的歷史,也是 Menton 的象徵之一。 檸檬節的特色必然是金黃水果花車大遊行,所有的活動都由檸檬來裝飾,形成一個相當壯觀的景象。  (來自 關於法國芒通檸檬節你所不知道的事 ‹ GO Blog | EF Blog Taiwan )   在這個節慶活動裡當然會推出許多用檸檬製作的甜點,而檸檬塔就是其中最普遍的甜點之一。 檸檬塔在法國受歡迎的程度,可以從很多食譜內提到的這句話得知:   “La tarte au citron était servie au roi au début du XIXe siècle. Elle était symbole de richesse et de bonté.” ( 十九世紀初,當時的檸檬塔是獻給國王的甜點,是財富和善良的象徵。)   不得了,是獻給國王的甜點呢XD 以後品嘗到檸檬派會不會湧現氣勢輝煌的尊榮感?XD 我很喜歡檸檬塔,而且要夠酸甜的那種。 有些只有甜、沒有酸,有辱檸檬塔之名(欸) 檸檬就是要酸啊啊啊啊啊啊!! 順提檸檬來到臺灣的時間( 參考 ) 檸檬傳入臺灣的時間約在1920年 因屬亞熱帶氣候適合種植 便逐漸在南臺灣落腳 並經過不斷的技術改良 使得香味和酸度優於國外品質 而有「綠...

經典芭蕾舞劇.柴可夫斯基《天鵝湖》

圖片
從小就莫名喜歡《天鵝湖》這個故事,很愛看它的故事書XD 大概是因為公主和服裝都很美吧XD 長大後很想看芭蕾舞劇,想親眼見識著名的「 黑天鵝 32 揮鞭轉 」,但小時候沒錢也不知怎麼找表演資料,無法如願(。) 後來開始賺錢了,可以隨意看劇了,前幾年好不容易盼到芭蕾舞團來台表演,表演場地很近、很方便,立刻買票。 可惜的是 因為烏俄戰爭的關係,把《天鵝湖》曲目抽掉 (柴可夫斯基是俄國作曲家),還是沒能看到 Q^Q 上半年忙得如火如荼,偶然得知 匈牙利國家歌劇院芭蕾舞團《天鵝湖》 的資訊但無法前往,真的好遺憾,跟天鵝湖無緣 QQ 沒想到很快得知十月份有 喬治亞國家芭蕾舞團《天鵝湖》 的消息!太好啦!❤ 我要親身感受「黑天鵝 32 揮鞭轉」威力!!光是看影片就好震撼!! 來自 WIKI 的介紹:   《天鵝湖》(俄語:Лебединое озеро)原為柴可夫斯基於1875年-1876年間為莫斯科帝國歌劇院所作的芭蕾舞劇,於1877年3月4日(俄羅斯舊曆2月20日)在莫斯科大劇院首演 奧傑塔和奧吉莉亞通常是由同一位女芭蕾演員扮演的。這是古典芭蕾舞角色裡面難度最高,而且強度最大的挑戰之一。不但是因兩個角色截然相反,而且舞蹈動作要求也非常嚴格。其中之一是第三幕裡一場景裡黑天鵝的32圈名為「揮鞭轉」的軸轉。這32圈揮鞭轉要求連續完成,整個過程腳尖的移動範圍不能超過一條皮帶圍成的圈才為優秀的表演,這十分考驗女演員的腿部力量。 這篇文章 介紹得很詳細,有豐富的圖文&影片,值得參考:D 好意外有這麼多結局?? 小時候看的故事書劇情非常單純啊 XD   王子與被詛咒變成天鵝的公主相遇相愛,即便中途遇到壞巫師與黑天鵝父女的阻撓,但公主和王子的愛依然戰勝惡魔。 就算公主和王子跳湖殉情,也因為他倆的真愛感動上天而得救,魔咒也解除,可喜可賀! 有 Happy Ending 當然會有 Bad Ending 的版本,這很普通。 沒想到居然有十種版本?? 而且有些還匪夷所思(?)www   皆大歡喜。 王子戰勝魔王,與公主在一起 公主拒絕王子。 公主不肯原諒王子,王子摘去她的王冠。 男版天鵝湖。 天鵝們一擁而上戰勝魔王。 皆爲幻象,王子自殺。 所有人物都是王子心中的幻象。 王子被殺死,公主被擄走。 王子搏鬥失敗,望着公主被擄走。 王子被擄走,公主獨傷心。 王子和魔王消失在暴...

UV WHITE 懷念的香氣

圖片
夏天到了,保養品也要換季。 沒化妝的我只會對保養品稍微講究一點。(一點而已(笑) 昨天把夏季用的 UV WHITE 清爽型化妝水&乳液拿出來,早上剛擦上乳液,無以名狀的往昔回憶瞬間隨著撲鼻的氣味竄進軀體每一顆神經細胞。儘管是趕上班的匆忙時刻卻不由自主放緩了動作,短暫陷入時光潮流的漩渦裡。 我使用保養品的原則很單純,「 先求不傷身再求效果 」(哈) 在經歷一段時間的嘗試與跌跌撞撞後現在只用 Paula's Choice 的產品。但是早上時會使用資生堂的 UV WHITE 化妝水&乳液,很後面才知道它的中文名稱是「優白系列」。     這款商品已經停產。 很多年前專櫃小姐就在說公司準備停產,但還是延續好幾年,我想是因為會買的顧客還是很多吧,畢竟是長年經典商品。 然後去年還是前年專櫃小姐很認真地跟我說確實要停產了,專櫃沒有存貨就沒有。 於是我上網查,剛開始還能在 PChome 之類的購物平台買到,逐漸地乳液買不到了,現在終於連化妝水都沒有了,等我手邊幾瓶存貨用罄就真的要跟它說拜拜。 專櫃小姐當然會介紹其他替代商品,試用包之類我也有試過,但還是不行,真的受不了那些濃重刺鼻的香氣。 另外一個原因是, 這款商品是母親的愛用品 。   小時候常跟著母親到百貨公司,看著母親跟專櫃小姐買 UV WHITE,不理解但好奇地東張西望。那是明曜百貨一樓還是化妝品專櫃的年代(笑) 再大一點幫母親去百貨公司購買。 再更大一點母親建議我開始要保養,這便是我人生第一款保養品。 雖然小時候很不喜歡塗抹東西,但母親的堅持加上它溫醇清淡的氣味並不令人反感,所以還是乖乖使用 XD 就這樣一直擦到現在。   UV WHITE 有兩款,瓶身上分別刻有羅馬數字的 I 和 II,分別代表夏季用和冬季用,後來才額外標示成「清爽型」與「滋潤型」。除了化妝水和乳液外也有其他商品,其中乳液還有分「早」和「晚」用,早上用的乳液有添加防曬成分所以比較貴,晚上用的乳液就比較大瓶。我們都是買化妝水和早用乳液,很專一XD 多年前熟識的專櫃小姐稍微跟我們聊過,日本總公司早就沒在管 UV WHITE,但因為台灣購買的人很多,所以就把配方交給台灣分公司,由台灣這邊自行生產、發售,是正港的 MIT(笑) 感覺它就是臺灣年長一輩的記憶。熟悉難忘的香味。 本來我還懵懵懂懂,今天早上瞬間理解。 因為滋潤型...

戲謔莞爾的三姊妹日常《三個不結婚的女人》

圖片
   ( 《三個不結婚的女人》 (收錄全新彩頁X首次公開番外篇)) 雖然是因為參加讀墨活動而買下這本書,但早在作者出書放出試閱時便有展讀過,當時便覺得畫技很好、內容很有趣,剛好有這機會可以一覽全貌。 書本封面上, 坐在前方,留有一頭率性短髮的是大姊 王思榕 。 右邊短捲髮的,是二姊 王思彤 。 左方長直髮的,是小妹 王思瑜 。     這部作品的故事便圍繞在王家三姊妹身上,以及她們周遭的親友和工作夥伴。 第一章介紹王家姊妹的個性與經歷及喜好。 對話緊扣書名「不結婚」,有許多犀利的對話發言。 閱讀過程中,腦海不時浮現小時候曾經買過的一套書,之前以為是《檸檬樹》後來發現其實是《現代女子如是說》和《大女人症候群 》,為 桑曄 1993 年的著作 。           這兩本是系列作的其二,主角是兩位女性,就是封面那兩位女孩。 一位又高又美、異性緣很好但腦袋不好w 另一位個子矮、戴眼鏡,腦袋好且嘴巴很毒w 高個子就跟思彤類似,有許多追求者也時常跟不同人談戀愛,過著沒有未來計畫的享樂生活。 矮個子因為在高個子身邊外貌明顯落差,加上老是戴副厚眼鏡其貌不揚,對外表有點自卑。但因為頭腦很好又靈活,所以時常批判高個子的作為,毒舌的模樣也頗有思彤的味兒。 然後兩個人是好朋友(笑) 儘管外貌個性天差地遠但還是時常膩在一塊,也因此迸出許多機智詼諧、幽默風趣、好笑又值得省思的對白。 這套書當年出版時非常具有話題性,畢竟 女性意識在臺灣逐漸抬頭約莫是 1920 年代後期 ,社會普遍瀰漫女性應該遵從三從四德的氛圍。結果此書的女主角不僅都不想踏入婚姻,一位不停換男友,一位批判男女事一針見血,而且書中談論性也毫不避諱,在一些老古板心中這本內容簡直驚世駭俗勘比邪教。 以下節錄幾篇我覺得很有趣的片段~~XD 「要推銷自己首重包裝和廣告。」高個子。 「也就是打扮自己,並不時透漏單身的訊息。」女路人。 「是的。」高個子。 「那像你這麼醒目的焦點,為什麼還嫁不出去?」女路人。 「 因為大部分男人只是把樣品拿起來看一看,又放回去。 」矮個子。 (這好毒~~XD")   「好漂亮的雙胞胎。」高個子&矮個子一起稱讚。 「小心,別弄髒衣服。」女路人。「我剛從美國帶回來的。」 「叫什麼名字?」高個子。 「你們猜!是了不起...

《Pâtisserie. Dessert. Desire. 》彩圖與作品介紹

圖片
終於...... 完成了!!我完成了!! 總算畫出《Pâtisserie. Dessert. Desire. 》彩頁圖了!!Q口Q 雖然沒有完全符合心中的理想,但我盡力了 QAQ         順便附上原本的草稿圖w 摟腰沒畫出來,反正也會被截掉XD|||         好感動喔,相隔數年終於又開始畫了 QQ 為此花上將近二個月的時間拼命鍊手感, 終於有了成果 QQ 依然是上色苦手,但至少畫出來了。・゚・(つд`゚)・゚ 剛好幾天前方格子官方釋出消息: 小說、BL、百合分類登場|召喚靈感、徵求浪漫,立刻分享你的原創內容! 檢視一下規則說明:     嗯......介紹自己的原創作品也包含在內耶 (○'ω'○) 那來藉著繪出這張彩圖的機會,試著介紹自己的作品《 Pâtisserie. Dessert. Desire. 》 (○'ω'○) 會有劇透,但也是目前已經寫出來的部分。     兩位男主角分別是 劉嘉云 有一位姊姊 酷愛甜食,有甜點小專家之稱  父母與姊姊、姊夫相繼意外去世後,獨自扶養甥兒家翔,之後搬至雲軒家展開三人同居生活 方雲軒  有兩位哥哥、一位姊姊和一位妹妹 以大哥為榜樣從小品學兼優,但因為性向問題被家族打壓而抑鬱沉默 與嘉云相遇後雖然不嗜甜,但一頭栽進咖啡世界 痛苦掙扎許久依然無法放棄嘉云,於是展現驚人行動力把嘉云留在身邊         記得一開始,心中只是想寫一個「 受誤會攻喜歡姊姊,其實攻一直喜歡的是他 」 的故事XD 後來怎麼扯到甜點這我還真的忘記了XDD 於是就查詢了各種甜點背後的涵義,找幾款甜點寫進文章中暗喻(?)兩位主角的心境, 藉甜點傳情 w 至於橋段細節,有許多是來自生活實際故事,詳細可見 這篇文 ,就不多加贅述。 嘉云算是個大而化之的男孩,就算許多人覺得接受到他的幫助,但他並沒意識到自己有特別做什麼,只是在應該採取行動的時候自然而然採取行動罷了。 因為他不刻意也不強求的態度,成為一個很好相處的人。 雖然好相處但也不會太過深入,多半點頭之交,所以儘管朋友很多,有深交的也只有汪佑麟一人。 遇見雲軒後,嘉云逐漸察覺跟對方在一起的愉悅歡喜與佑麟截然不同,在...